堅持市場導向優化結構,“種”得適銷價優
“種瓜得瓜,種豆得豆”,抓好春耕生產是奪取好收成的開端。
3月24日,沿著崎嶇山路,記者來到太湖縣小池鎮銀山村后的半山腰。轉過一道山脊,豁然開朗處,就是王三平的家庭農場:金黃的油菜花盛開著,漫山的桑樹已經發芽,屋后是養豬場,正前方則是100多畝的水塘。
“前年注冊成立家庭農場,從實際情況看,搞多種經營效益才好。 ”王三平說,小池鎮水田少山丘多,適合蠶桑養殖。去年生豬賣不上價,但蠶繭收入不錯。 “今年又栽了一些桑樹,準備擴大桑蠶養殖規模。 ”
春耕生產該種什么?記者調查發現,把市場需求作為結構調整的指針,各地立足資源稟賦,合理安排農業發展優先序,推動農作物產品結構、區域結構的優化。
3月初春,鳳陽縣總鋪鎮的藍莓已開始抽枝發芽。 “這里是酸性粘土,山岡上積不下水,莊稼難種遠近聞名。 ”鳳陽健民藍莓發展公司負責人時志軍介紹,但它適合藍莓生長,通過土壤改造、打深井等,這里種出了甜度全國一流的藍莓?!?畝藍莓的效益是水稻的10多倍。今年秋天計劃再擴建100畝。 ”
“從對抗走向適應,‘把結構調優’大幅度增加了農業效益。 ”采訪中,江淮分水嶺區多位基層農村干部感慨。
“從這幾年貸款用途看,逐步由生活性向生產性轉變。 ”在小池鎮銀山村銀燕資金互助社,理事長方福紅翻開賬本分析,以前錢都是集中用在少數幾樣作物上,而現在則五花八門,“這表明農民為追求更好效益,在經營內容上越來越豐富。 ”
省農委負責人介紹,農情調度顯示,今年春播作物結構調整力度較大,高產優質作物種植面積擴大。全省春播種植意向面積2195.1萬畝,比上年擴大4.6萬畝,其中糧食、蔬菜、油料面積略有增加,棉花面積下降。
發展適度規模經營,節本增效效益高
作為農業大省,主糧作物是春耕生產的主角。提高種糧效益,是調動農民積極性的關鍵。
“現在我種60畝地,一稻一麥兩茬,每年純利潤不過2萬多塊錢。種糧不達到一定的規模不劃算! ”3月26日,在舒城縣幸福村,村民吳明應跟記者交流種糧感受。他說,種得少,自己買機械設備不劃算,要找合作社來耕種收,管理環節自己搞,忙的時候雇個人費用也不少。 “要想有錢賺,最少要種300畝以上,每年有個10多萬元的收入,管理起來成本也會降低。 ”
省農委負責人介紹,我省糧食連年豐收,但生產成本也不斷上升,農業比較效益不斷下降。實現增產增效、節本增效、提質增效,大力提升農業比較效益,才能夯實農民持續增收的基礎。為此,必須發展適度規模經營。
記者在太湖縣、界首市等地采訪發現,以家庭農場、種糧大戶和合作社為代表的新型經營主體農機化程度高。他們普遍自備拖拉機、旋耕機、免耕機等農機具,機耕、機收普及率達100%,更易于接受新科技、新技術,實現節本增效。據測算,全省經營100畝以上糧食種植大戶的勞動生產率是普通農戶的3倍,投資回報率比分散經營約高5個百分點。
“今年冬小麥規模經營面積達18.5萬畝,占全部小麥種植面積近四成,帶動了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普及運用。 ”界首市農委副主任李超告訴記者,目前全市已有379家家庭農場和724家示范家庭農場,土地流轉率75%以上。在全省,土地流轉率已超過4成。
當前,全省各地正深入實施新型農民培訓工程,加大對種糧大戶知識和技能培訓力度。強化農技人員包片聯戶制度,加大對種糧大戶面對面的技術指導,提高糧食生產科技推廣水平。
堅持創品牌,提升農產品附加值
發展農業生產,還必須適應消費結構升級的趨勢,增強市場緊缺和適銷對路產品生產,打造品牌,提升附加值,帶動農民增收致富。
3月21日,肥東縣伊諾有機農業生產基地,技術員蔡傳根正在用授粉機給番茄授粉,地頭堆放著成堆的有機肥。 “有機蔬菜不施化肥、不打農藥,全部使用有機肥。 ”蔡傳根告訴記者,這里的土壤、水質、空氣全部都經過專業的第三方認證機構的檢驗檢測,出產的農產品完全符合國家有機農產品標準?!坝辛恕袡C’這個牌子,蔬菜價格是普通蔬菜的幾倍。 ”
“合作社今年又流轉了120畝地,計劃擴大有機水稻種植面積。 ”蔡傳根說,這里生產的有機稻畝產能達到900多斤,因為通過了國家有機農產品權威認證,每斤能賣到20塊錢,一畝地就能收入一兩萬元。
品牌代表更好的效益。記者采訪發現,春耕生產中,無論是普通農民還是新型經營主體,都越來越意識到品牌的重要性。
“我們合作社采取的都是生態養殖手段,雞鴨肉質鮮美,安全有保障。但在上海等地知名度不高,很難打入超市銷售。 ”3月24日,在太湖縣日興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,負責人告訴記者,打造品牌是合作社下一階段的重點工作。
“我省擁有豐富的優質農產品資源,關鍵是創品牌。 ”省農委產業化處副處長楊亞明介紹,通過大力實施品牌化戰略,加強農產品品牌營銷推介,建立品牌目錄制度,我省培育了一批市場競爭力強的全國性和區域性知名品牌。目前,我省農產品獲得國家認定的中國馳名商標39個,省著名商標320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