藍山縣匯源瑤族鄉80后大學畢業生吳楠放棄與自己專業對口的優越工作崗位,不顧同學、親友的非論和反對,毅然回鄉承包荒田種水稻,做一名終日與泥土打交道的“泥腳子”;他從立志治理拋荒,到因輕率和盲目被摔得鼻青臉腫,甚至血本無歸,再到從哪里摔倒就從哪里站起來,歷經多年打拼終成為當地一名頂呱呱的種糧狀元。一路走來,吳楠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直著腰板也能種好田,用糧食豐產豐收實現了自己的“現代農業夢”。
吳楠,1987年10月出生,匯源瑤族鄉人,2008年畢業于永州職業技術學院,在校期間取得了湖南農業大學本科文憑,畢業后被廣州一家設計公司高薪聘請從事設計工作。一個是高薪白領,另一個是農民,在普通人眼里,這兩個身份有著天壤之別,是什么原因讓吳楠放棄了前者呢?
原來,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加快和青壯勞力大量外出務工,家鄉的田土逐漸無人耕種,良田拋荒現象十分普遍,嚴重影響了糧食生產,這讓吳楠的內心隱隱作痛,于是萌生了回鄉租拋荒田采取規?;?、機械化種植水稻的想法。
吳楠告訴記者,我回來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把糧田連片化,給他整改好,全部實現現代機械化操作,這樣的話就能夠提高種植水稻的效益。
這一想法雖然引來親朋好友的一片嘩然,但吳楠結合國家政策和自己所見所聞,以及效益分析,通過曉之以理,動之以情說服了親朋好友,贏得了大家對他創業的支持。隨后,吳楠辭掉了廣州那家設計公司的高薪工作,拿出自己的所有積蓄,又向親朋好友借錢湊足40萬元,以8年租期租賃300余畝水田,治理拋荒田80余畝,購置了大型拖拉機、插秧機、旋耕機、四鏵犁和收割機等農具,長期雇請了30多名農民工。就這樣,他由一個高薪白領轉變為一個正真的農民。
創業并非一帆風順,“沖動的懲罰”在吳楠的身上應驗了。由于吳楠在校所學專業與農業不對口,從來沒有和土地打過交道,更沒有親身經過規模種植水稻的經驗,憑自己的一腔熱血和老農戶單兵做戰種植小面積水稻的經驗來指導,第一年,吳楠虧得血本無歸。
所謂“吃一塹長一智”,首次失敗并沒有挫傷吳楠的創業雄心,他一邊總結經驗教訓,一邊沉下心來認真學習水稻種植和農機操作技術。一方面購買了大量農業技術書刊,利用一切空閑時間刻苦鉆研水稻種植技術,向書本吸引營養,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;另一方面虛心求教,向農業、農機部門的技術骨干和有經驗的行家里手請教,專程到岳陽、祁陽等糧食主產地向當地種植大戶虛心學習種糧技術。通過邊學邊干,邊干邊學,吳楠的水稻種植技術大大提高,種糧效益也跟了上來。
為進一步提高種糧效益,2010年,吳楠從糧食品種結構上摸索路子,將200多畝水田全部種上優質象牙米品種,每百斤稻谷價格比常規稻高出50多元;他還聯合一批種糧大戶采取“合作社+基地+農戶”的模式成立了“鼎鑫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”。當年,他兩季共生產糧食280噸,實現產值70萬元,打了一個翻身仗,先后被省委農村工作部評為“湖南省種糧大戶”,被縣委、縣政府授予“特別貢獻獎”。
從虧本種田到一躍打了一個翻身仗之后,吳楠的信心更足,2013年,他與同為80后的本地種糧大戶陳昌軍一見如故,兩人聯手成立了“同心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”,憑借合作社及時幫助入社農戶提供機械耕作、解決糧食銷售問題,且糧食售價比本地市場要高的優厚條件,吸引50多戶種糧大戶加入合作社,流轉耕地面積達到1萬多畝,年產糧近萬噸,并與廣東和江浙一帶的大米加工企業建立了長期供銷合作關系。
歷經風雨見彩虹。如今,躊躇滿志的吳楠把目標訂得更遠,力爭在短時間內形成糧食生產完整鏈條,把種糧效益再一次提升。